欢迎光临阳泉党建网
大山里奏起扶贫“回响曲”
来源:阳泉日报发布时间:2019-06-14 浏览次数:7912

父母都是农民,以前家里有地的时候,他每年都回去帮老人们收秋。父亲曾是村里的队长,那时候队里的工作会就开在他家的炕头上。他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就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驻村第一书记王艳春。

2017年7月,王艳春被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派到盂县西烟镇岭南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他在矿管科当主任科员,得知局里要派驻第一书记便主动请缨:“一方热土养育了我,我愿意去农村,为农民做点事情。”

岭南村是个纯农业村,耕地多,农民以种谷子、玉米、土豆为主。全村70户人家,贫困户就有48户。扶贫前,村里每年都是靠国家的转移支付勉强支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王艳春到村时,村里正在建一个新的磨房。他鼓励村民出钱承包磨房,靠加工农副产品挣钱。但是,每年1万元的承包费让村民望而却步,即使降到5000元也没人应承。村民们都低着头悄悄嘀咕:“加工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呀?一下子掏出这万儿八千的,可不是小数目。这个第一书记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咋回事了,谁敢听他的?”

这不仅是挣不挣钱的问题,更是信不信任的问题,王艳春知道大家的心思。他找到了自己在当地的一个亲戚,每年承包费2万元,一下子签了2年的承包合同,而且今后村里百姓的米面都免费加工。这一下,村民们第一次仰起头来端详这位第一书记,觉得王艳春还是有能力的。

曾经在平定干了13年的纪检监察,在盂县国土局工作了8年,人生的20多年都是在跟农村、农民打交道,王艳春对农村农民很熟悉。要想打开群众的心锁,就必须做出样子来。扶贫期间,王艳春吃住在村里,除了走家串户就是跟村支“两委”促膝谈心,出主意、想办法、找项目。王艳春的点点滴滴,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间。随着信任的逐渐增加,大家渐渐聚拢在他周围,寻思着什么方法能让日子过得好点。

其实,扶贫伊始,王艳春就将重点锁定在了项目上。岭南村的草比较丰富,再加上驴好饲养、疫病少,王艳春提出了养驴的想法。可养驴的成本大,村里从来都没敢想过。

王艳春鼓励大家可以从挣养殖费开始。他先是在市局相关领导的帮助下,拉来了10万元的帮扶资金,并从大同广灵联系了25头驴。可一个月下来,王艳春发现由于养驴规模小导致成本较高,这样下来没利润。大家有点灰心了,想打退堂鼓。谁料,王艳春却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扩大规模。在村民们质疑的目光中,王艳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西烟镇有23个贫困村,每个村每年都有10万元的扶贫款,如果大家联合起来把钱都投到养驴项目,规模上去了,人工成本就降下来了,收益会变多。

西烟镇各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都来自各机关单位,平时也相互联系得挺紧。王艳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一说,第一书记们纷纷赞成。很快,16个贫困村都往养驴厂里投了钱,大家相信王艳春的“抱团养驴”有戏。

大家的信任让王艳春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为了把这个好事真正办好,到县畜牧中心申请、到发改委立项、到国土局办土地手续,他都亲力亲为。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将这个养殖项目办成合法合规、正正经经的事,即使有一天不扶贫了,也要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发展路子。

在王艳春的努力下,驴厂已经发展到了存栏430头的规模,现在正在扩建基地,计划发展至存栏1000头的规模。同时,王艳春以岭南村的驴厂为原点,辐射了周边4个基地,目前5个养驴基地总共存栏驴1500头。养驴基地得到了盂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了解到“国务院养驴扶贫领导组在全国确定100家养驴示范基地,有政策和资金支持,销售统一管理”的消息后,盂县正积极对接,争取基地早日落地。

如今,岭南村已整体脱贫。当年的磨房发展成为小杂粮加工厂,并注册了“五谷香”品牌,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市工商联开展的“百企帮百村”活动为岭南村养驴项目延伸出了阿胶和“犟有派”酱驴肉两种产品。这些产品都注册了商标,酱驴肉还在市区开设了体验店,并与浙江一企业签订协议,由其代售。

王艳春当“驴司令”的消息不胫而走。投资商也注意到了这个小山村。有个老板找到王艳春,想在村里投资1000万元,建立一个生物质秸秆燃料加工厂。王艳春一盘算,这是个大好事,可以解决农民每年秋收后的秸秆处理难题。目前,项目已经立项,预计今年秋天建成。建成后,年产燃料3万吨,消耗周边秸秆8万吨。

王艳春扶贫的成绩得到了群众和上级的认可,群众纷纷夸他“有几把刷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他“省脱贫攻坚创新奖”的荣誉称号。面对荣誉,王艳春说:“扶贫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没有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的支持,岭南村的扶贫工作干不好。”



党政部门
新闻媒体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中共阳泉市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353-2293258
联系邮箱:yq2293258@163.com
领航阳泉
微信公众号
领航阳泉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