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阳泉党建网
二十年磨一剑 青春奋斗无悔 ——记阳泉籍在外优秀人才王浩
来源:阳泉日报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次数:2375

 

p1_b.jpg


生于阳泉的“85后”王浩,现在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2007年,他从阳泉一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之后以优异成绩相继免试攻读外交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2016年获博士学位后,作为引进人才被复旦大学破格录用。201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201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所在“外交政策决策咨询研究团队”于2019年被评为复旦大学十佳教师团队。20多年寒窗苦读,他在磨砺中前行,在挫折中成长,春去秋来,终于等到如夏花般绚烂绽放。

两个十年的寒窗苦读:为梦想不断努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泉人,王浩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家庭的和谐对他个人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父亲才华横溢,酷爱读书、习字和作画;母亲教师出身,曾培养出乡村第一个大学生;姐姐的陪伴则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欢乐。家人的言传身教使王浩自记事起便慢慢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王浩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属于多数家长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成绩优秀,但王浩并不属于挑灯夜战的“夜猫子”和“书呆子”,他更看重学习效率而非时间投入。高中阶段,他不仅担任了两年班长,还当过一年校学生会副主席。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都大有裨益。2007年,王浩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人大自由、包容、大气的视野和务实、求真、求新的学风让他不断汲取学术营养,导师金灿荣教授更是成为他最重要的领路人。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和自身的不断努力,王浩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本校外交学专业硕士。

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王浩逐渐对国际问题尤其是美国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从历史、理论起步分析现实。从本科论文到硕士论文,聚焦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和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过程。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王浩明确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将研究方向聚焦美国国内政治与其对外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更好完成博士论文,王浩受国家公派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其间,王浩发表了一批权威期刊学术论文,成为国内同龄博士生中的佼佼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以及人大“学术新星”、“学术之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在复旦工作的三年:学术发展正在起步

王浩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厚重又坚实。

2016年年初的一个傍晚,在北京忙于博士论文写作的王浩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对方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此前一周,王浩曾给吴教授发过邮件,表达了想去复旦任教的愿望,但其实他并未抱任何希望,因为按照政策,像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高等学府,一般要求博士在毕业后从事2年的博士后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才予以考虑,应届博士毕业生不符合准入条件。但让王浩意外的是,学校同意破格录用他为讲师。这让他成为当年博士同学中最早确定工作意向的“幸运儿”,也成为当年入职复旦大学的所有老师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到上海工作后,王浩很快就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和复旦大学这所高校。与在人大学习时的感受类似,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同学都十分优秀,善于思辨,并不断给予学术启迪。3年的工作,王浩自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深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术专著得以出版,科研项目顺利申请……他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

目前,王浩的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美国政治、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著有《社会联盟与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演化的逻辑》一书。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撰写评论20余篇,所撰多篇内参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采纳。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经常性接受新华社、澎湃新闻、东方卫视等媒体关于美国问题的采访。讲授本科课程“当代美国”、研究生课程“美国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及英文留学生课程“美国政治概论”,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好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浩也不例外。他说,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一位教师,所以,自己最大的责任是要教授好学生知识,助力他们早日成才。“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该有这个行业的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征程中,自己一直在路上,正因为在路上,自己还需要更加勤奋,不断实现新突破,为学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浩说。

在外游子的家乡情:期待有更多交流合作

从少小离家到在外打拼,王浩变的是年岁和阅历,不变的是游子心和家乡情。自赴京求学起,不觉间王浩离家已十二载。除了有一年春节是在美国留学期间过的之外,每年春节他都在阳泉度过,但在家的日子总是非常短暂。尽管如此,每每回家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总会给他带来亲切感和兴奋感。

“在外多年,我始终能深切感受到同样在外打拼的同学、朋友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发展的关心。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时,无论在北京、上海、纽约还是阳泉,熟悉的乡音、共同的乡情总能引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王浩说。去年10月,他和部分校友应邀回家乡参加阳泉一中70周年校庆,还应邀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座谈,无论是市级领导还是在场的各位校友代表,大家对阳泉转型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都有着强烈共识。校友们为家乡今后的腾飞纷纷建言献策,拳拳赤子之心令人动容。作为在外的阳泉人,虽然不能直接身处其中参与家乡建设,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能量,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集聚资源。在去年座谈会上,他就提出了阳泉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可以加强与同为资源城市的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城市群的交流,借鉴对方转型发展经验。

王浩表示,他有意将今后的学术交流机会更多地放在这些地区并邀请对方在合适时间去阳泉参观访问,进一步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此外,他也一直在思考,阳泉的一些本地特产能否做大并推介到更大的区域,“我的同事吴心伯教授一直心系家乡,通过努力,他前几年成功地将家乡安徽岳西县生产的‘岳西翠兰’推介为外交部国宾礼茶,带动了家乡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精神和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党政部门
新闻媒体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中共阳泉市委组织部
联系电话:0353-2293258
联系邮箱:yq2293258@163.com
领航阳泉
微信公众号
领航阳泉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