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阳泉党建网
打好“三张王牌” 书写“时代答卷” ——阳泉市郊区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阳泉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7

平整的公路串联起座座村落,房前屋后整洁有序,花海景观点缀其间,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阳泉市郊区,一场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正在全面推开。这里不仅实现了从“点上出彩”到“全域精彩”的跨越,更凭借文旅、产业、治理“三张王牌”的协同推进,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旅融合塑形引流

秋日的程庄村,金橙色的油葵花海在风中翻涌起温暖的波浪。这饱满的色调不仅点亮了山野,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一位身着浅色风衣的姑娘在油葵花田间驻足。她微微俯身,轻触那朵开得正盛的花盘,同伴立即举起相机,将这幅画面定格在远山晴空下。

这片绚烂秋色带来的远不止当季的客流。村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双来说:“作为程庄村‘赏花经济’的重要一环,油葵花期与春季油菜花海形成季节联动,共同构成村庄全年旅游运营的关键支点。”

程庄村的探索,正是阳泉市郊区推动文旅融合的缩影。阳泉郊区环抱阳泉市中心城区,这一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乡村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与城市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道路。区委、区政府深刻把握这一区情,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首要着力点放在文旅融合上,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

全区各村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出一批风格各异的文旅名片。

在河底镇程庄村,“赏花经济”已成为激活乡村的引擎,但程庄村并未满足于短暂的季节性客流。村里积极筹措资金,翻修捞儿山登山步道与凉亭,新建祈子归公园、捞儿山主题文化园、农家乐集中区、民俗体验区,成功推动乡村旅游从短暂停留向深度体验转变。如今,游客在此春可赏花,秋可览胜,四季皆可体验“赏花+美食”“赏花+露营”“赏花+研学”等多元场景,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关键一跃。

西南舁乡咀子上村的崛起,是阳泉郊区文旅融合的又一典范。这个昔日的山区小村,凭借系统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村里紧扣“宜游、宜乐、宜养、宜居、宜教”的“五宜”目标,精心布局了自然景观、红色教育、人文景观、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五大板块,形成了“春赏山楂花,夏攀官印山,秋收摘硕果,冬游冰雪节,四季品美食”的全天候旅游体验。2022年,村里打造的“本无”主题民宿,以禅意美学和时尚打卡设计为亮点,与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补充性民宿共同构成了差异化集群,显著提升了接待能力与文化品位。

通过一批如程庄村、咀子上村这样的重点村示范引领,阳泉郊区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筑起全域旅游的新格局,让美丽乡村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持续兑现。

产业多元固本培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基石。阳泉郊区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始终坚持“面子”与“里子”并重,聚焦“特”“优”战略,精准培育乡村产业,构建多元发展体系,为乡村的长期发展注入坚实的内生动力。

在该区的统筹指导下,各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条特色产业之路。

程庄村在文旅之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闲置资产的盘活。废弃的校舍经过改造,变成了机声隆隆的捞儿山服装有限公司。这一举措,让许多原本赋闲在家的乡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捞儿山服装厂的厂房里,77岁的村民程润娥坐在缝纫机前,眼疾手快地赶制着出口订单。她利落地操作着,言语中带着满足:“一天能做10条,一条4元,一个月下来能挣1200元。”村党支部书记程小白告诉记者,从简易包袋到各类服饰、家纺用品,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安置就业20余人,年加工服装2万套,年产值达到60万元。随着产能的提升,程庄村还与周边多个村庄结成“共富联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咀子上村则让传统农产品焕发了新生。2022年,村里对压饼厂进行了全面的设备升级,引进现代化半自动压饼机,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来8人日产150袋提升到5人日产450袋。“咀子上牌压饼”凭借其独特风味和优良品质,不仅成为游客必带的伴手礼,更成功进驻本地大型商超。2024年,该产业销售额达9万余元,为村集体贡献收入4万余元,并带动6人就业,其中5人为脱贫户。

固庄村的产业版图则更为多元和雄厚。村里不仅建起了耐火材料、纯净水、食用菌、型煤等一批实体企业,实现了村民100%就业,还积极向现代服务业拓展。2021年,利用长期积累的“固庄名片”效应,成立了阳泉固庄乡村教育培训中心,成功承接来自本地及外省市的各类培训任务,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到知识型产业的华丽转型。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举办培训班160期,培训学员近1.8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目前,该村正紧锣密鼓推进阳泉市郊区康旅产业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项目,预示着其产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要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在固庄村,那份令人称道的“一居、八免、六奖、两补、一金”幸福清单,正是产业振兴成果的直接体现。2024年,固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8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6200元,成了阳泉郊区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样本。

治理创新筑基赋能

漫步在固庄村的街巷,一个细节格外引人注目:村里不设专职保洁员,每条巷道却始终保持着洁净宜人的面貌。这份整洁,源自全体村民的自觉维护——在这里,每个村民都是环境的守护者。这一独具特色的自治实践,正是阳泉郊区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在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阳泉郊区深刻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兴旺的产业,离不开高效、和谐的基层治理。全区以“五有五建”为路径,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为乡村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筑牢了根基。

在这一体系下,各村庄涌现出诸多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固庄村探索的“六议两公开+全员承诺”模式,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标杆。他们在经典的“四议两公开”基础上,前瞻性地增加了“动议”和“民议”环节,确保了决策从源头就能充分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全员承诺”则将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都纳入公开监督体系,一诺千金,明榜公示。

程庄村探索的“一强五清双提升”工作机制,则将党建与发展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厘清“三资家底、干部权限、民风民俗、公开事项、发展思路”,最终实现党员素质与发展软硬环境的“双提升”。更具突破性的是,2022年,程庄村与燕龛村、北庄村、曹家掌村打破行政壁垒,成立燕龛联村党委,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建立“群众点单、联村党委派单、各村党组织接单”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咀子上村则在区纪委监委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清廉乡村”建设,系统构建了以“事项流程29条”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以“4+31”为架构的监督体系,明确权力边界,精准防控风险,为营造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朴的基层政治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

放眼阳泉郊区的广袤乡村,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正在持续发生。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阳泉郊区不仅重塑了乡村的“形”,更注入了发展的“魂”。从文旅融合的精彩纷呈,到产业振兴的扎实多元,再到基层治理的创新有效,这条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曹鑫 杜淼 李钰珏)(转自10月17日《山西农民报》)



党政部门
新闻媒体
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中共阳泉市委组织部
领航阳泉
微信公众号
领航阳泉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