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玉珍(中)在蔬菜大棚和村民查看豆角生产情况。
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的出村“高速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这是条直通县城的致富路。”看着此景,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玉珍感慨,以前村民出山不方便,如今20分钟就能到县城。现在,这条路上每天都有村里的成批蔬菜鲜花发往城市,还有外地的商家来采购。
时间回到2012年,“那时村里的路坡陡、弯多、路面窄,开车去县城得40分钟。”村民牛振风说,路坑洼不平,真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在这一年,程玉珍带领村民“挖了一座山、填了两条沟”,硬生生凿出一条出山的路。
程玉珍是刘寨村的媳妇,早年一直在城里做生意。2011年12月,在外创业成功的她被村民请回刘寨村工作,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4年。程玉珍是连人带钱一起回来的。她为村集体办的第一件事,是用自己的美容院抵押贷款150万元,为村里修路。刘寨村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直线距离4.5公里,但由于高山阻隔,村民进趟城很是不易。
路通了,她开始琢磨如何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在她领导下,村“两委”采取拆旧建新、以新补旧的办法,规划建设移民安置小区,填平了2条沟,让4个自然村的109户群众全部搬出了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统一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户户接通自来水,让村民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在村中安置纯净水饮水机。现在的刘寨村,硬化了街巷,安装了路灯,扩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农民夜校一应俱全,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村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项目。”程玉珍认为,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让沉睡的土地资源“醒”过来。村“两委”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10座、春秋蔬菜大棚88座、观光大棚10座,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设施;发展旱地蔬菜300余亩、无公害小杂粮260多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旱地蔬菜和小杂粮种植。
“我承包大棚当年净收入30多万元。”种植大户张雷平说,一开始,他也担心经营不好,是程玉珍代表村委会找到张雷平,和他达成了无风险承包协议,约定他挣钱后再上交承包费。程玉珍还向张雷平承诺,赔了钱,她会承担这笔承包费。
如今,刘寨村蔬菜已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拥有了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村里涌现出一批种植能人大户。为了把零散农户组织起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村“两委”牵头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脱贫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看着旱地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得风生水起,程玉珍打心里开心。这几年,她又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村里上马建设了100kW村级光伏发电站、规模化养羊场、苹果种植基地、西红柿深加工厂、小杂粮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引进了山西龙山酒业、万头生猪养殖场等“特”“优”项目。“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程玉珍说,这是村里不断拓展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条的最终目的。
真心换真心,程玉珍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信任。4次“两委”换届选举,她均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4年,程玉珍扎根基层,她的名字早与乡村振兴紧紧相连。在她领导下,刘寨村从落寞的“空心村”化身美丽乡村,刘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到现在突破2万元。是她,让太行山小山村的乡亲们种地有底气,让回乡的青年归家有舞台。
2023年,程玉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肩负起建言资政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她说,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大了。
今年,她开始关注如何带领周边村庄共同富裕这一议题。对此,她提出“跨村联营抱团发展”的思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开展多样化创新性实践,构建跨村联营等市场化运行机制。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要探索打破乡村行政区域界限整合资源,打造“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她无比坚定。